2023-10-31 17:04
来源:本站
一个企业家涉足于慈善事业,这是在修道德。
讲到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儒学。儒家以“仁”为中心构建了价值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慈善思想的重要渊源。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道”,这个“道”就是“仁”,这个“仁”就是“德”。所谓“天下归仁”,就是“天下归德”。儒家经典《大学》有“八条目”之说,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所在,这个“修身”就是“修德”。修身有多种途径,而慈善是一条重要的修身之道,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言,“慈善是道德的积累”。我们平时讲一个人是“有德之人”,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对一个企业家来讲也是如此。一个有德的企业家,就是一个有诚、有信、有情、有义的企业家,就是一个有人格力量的企业家。这个人格力量,在市场竞争和和谐社会建设中显得弥足珍贵。
一个企业家执着于慈善事业,这是在做功德。
功德是内在修行与外在功效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企业、积累财富的同时,主动担起社会责任,这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这一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共识。但仅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存慈善之心,行慈善之举,既是责任所系,也是成功所需。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天下之事,苟善处之,虽悔,可以成功;不善处之,虽利,反以为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持续投身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尽的是社会责任,树的是自身形象,而这个形象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为企业赢得社会信誉、获得社会认可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企业做强做大、行稳致远提供了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关系。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执着于慈善事业,功在社会,利在企业,这何尝不是一种福报?
一个企业家奉献于慈善事业,这是在弘大德。
大德是一种境界,超越自我的境界;是一种精神,“兼济天下”的精神;是一种理想,实现大同的理想。孔子说得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说,自己希望能够自立,那就帮助众人自立,自己希望有所发达,那就帮助众人发达,从眼前的事情做起,做出示范榜样,这才是仁的方向和原则。这一穿越时空的思想,为我们今天树立慈善意识、弘扬慈善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慈善事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个企业家将奉献慈善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把企业的发展融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他的精神就真正升华了。南通的张謇一生致力于三件事,办工业、办教育、办慈善。办工业是为了民众的生计,即解决“养”的问题;办教育是为了青少年的成长,即解决“教”的问题;而办慈善则是为了解决“失养”与“失教”的问题。张謇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是因为他将企业和企业家的精神价值提升到一个近乎完美的境界。而今天,我们在瑞华看到了这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