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10-27 16:12
来源:本站
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如东县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将慈善文化进校园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这项探索自2023年率先在马塘初中、宾山小学启动试点,到2025年全面扩大至29所第二批试点学校(涵盖全县所有镇区及学前至高中全学段),形成了“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有序推进、整体培育”的良好态势。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全国瞩目的标杆案例:马塘初中的系统化实践与育人成果获《慈善公益报》专文报道,奠定了如东模式的坚实根基;解放路小学的“善韵悠扬”开学第一课获央视报道,展现了如东实践的创新活力。一者重于体系构建,一者长于传播破圈,标志着如东慈善教育从区域实践走向全国视野。本报告基于对全县31所试点学校方案、实践及近期走访情况的系统梳理,旨在总结成效、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为慈善育人的持续深化提供参考。
一、精耕细作,实现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的格局之变
如东县慈善文化进校园工作呈现出系统化、规模化推进的鲜明特征,其成功得益于科学缜密的顶层设计、清晰可行的行动路径与全面覆盖的网络构建,共同铺平了从局部试点到全域推进的道路。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县级层面建立了由县慈善总会、县教育体育局、县精神文明办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2024年,组织全县各镇(区)教育联络组长及试点学校负责人赴常熟市孝友中学、报慈小学观摩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同年,在马塘初中成功召开全县慈善文化进校园现场推进会,树立了首批标杆。2025年以来,高频次、高效率地三度召开专题观摩座谈会,交流情况、研讨问题、部署任务。近期,县慈善总会与县教体局联合对其中16所试点学校现场走访调研,县慈善总会领导及相关慈善教育专家深入一线督察指导。持续有力的组织推动,为全县慈善文化进校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明确行动路径,打造“三五”模式样板。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如东县慈善文化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了以“五个一”硬件载体建设为基础,以“五个进”融合渗透为路径,以“五倡导”实践活动为抓手的工作模式。这“三个五”的要求,如同清晰的“导航标”与“施工图”,为各校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操作指南与差异创新的实践空间,有效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和碎片化,确保“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出彩。
(三)实现全面覆盖,构建梯度衔接体系。两批共31所试点学校精准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特校等所有教育阶段,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工作网络。这种全学段、多类型的布局,不仅确保了慈善教育的连贯性、不断线,更为探索符合各年龄段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的差异化、序列化实施策略提供了可能,为构建螺旋上升的区域慈善教育体系扎下了深根。
二、特色引领,呈现从“盆景示范”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在清晰的顶层设计引领下,各试点学校的实践呈现出载体丰富、路径多元、成效彰显的鲜明特征。其中,作为首批试点校的马塘初中,以其系统性的建设思路与丰硕的育人成果,获《慈善公益报》等国家级媒体专文报道,成为全县乃至更广范围内瞩目的“盆景示范”,为各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完整范例。
(一)打造物态载体,实现慈善环境的“沉浸化”。各校着力将抽象的慈善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及的校园景观与文化空间。马塘初中在此方面提供了重要示范,系统打造了总长50多米的“德善廊”“崇善厅”“至善广场”以及由慈善赋石刻、上善亭、仁和小径构成的“善园”,将张謇慈善故事、先贤慈言善行融入其中,使校园成为一座“可行走的慈善文化博物馆”。与之呼应,机关幼儿园由幼儿亲手书写百个“善”字铺设“慈善大道”;掘港幼儿园创设“爱心接力站”;友谊路小学建设“友善苑”“善书阁”;逸夫特校打造“慈善文化园”,共同构成了沉浸式的慈善育人环境。
(二)创新整合路径,推动慈善教育的“体系化”。各校积极探索慈善教育与学校核心工作的结合点,形成了课程深化、活动赋能、文化浸润的多元实施路径。马塘初中构建了“物型课程、文本课程、经验课程”三位一体的校本体系:物型课程依托景观进行场景化教学;文本课程自主研发《与善同行,塑德立身》等教材,并利用校刊《芳草地》设立慈善专版;经验课程则通过“小事劝善”国旗下讲话、传统节日慈善行动、“善和基金”帮扶等实现全方位实践赋能。这一完整闭环为全县学校提供了系统化推进的样板。在此基础上,掘港高中开发《范仲淹精神与慈善实践》课程,宾山初中将慈善融入“诚朴”校训;此外,解放路小学的“善韵悠扬”活动(其中“开学第一课”获央视报道)、爱民路幼儿园的“小蚂蚁爱心能量站”以及新苗幼儿园构建的“一日一小善、一季度一宣善、一年一施善”螺旋上升式行善节奏等,有效丰富了慈善教育的实践路径。
(三)彰显育人价值,促进师生成长的“内涵化”。慈善教育成功跳出了抽象说教的窠臼,通过情境化、沉浸式的体验,为学生的成长铺就了同理心、责任感与良善的底色。马塘初中的实践便是力证,系统的慈善教育不仅实现了学生志愿服务100%的参与率,更塑造了学生“向善、向和、向上”的自觉,标志着慈善精神已深度内化,完成了从“知”到“行”的升华。同时,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与活动指导中,拓宽了育人视野,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实现了专业素养的同步提升。对全县而言,慈善文化为校园注入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内核,丰富了“一校一品”的办学内涵,成为如东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充满人文关怀的亮丽名片。
三、久久为功,推动从“品牌初显”到“生态成熟”的深化之路
如东县慈善文化进校园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前行路上应当清醒认识到,部分学校仍存在硬件建设与校园布局融合不足、活动与课程转化不够深入、学段间推进不均衡、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等挑战。面向未来,工作重心应从“规模化覆盖”转向“内涵式发展”,致力于实现从“有”到“优”,从“活动化”到“课程化”“常态化”的深刻转变。为此,需系统拓展工作深度、延展工作广度、增进工作效度、扩大品牌影响力,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内涵,推动慈善教育与校园肌理深度融合。挖掘工作的“深度”,关键在于推动慈善教育从外围活动向内核要素转变。建议:一是强化课程标准与融合。由县教体局牵头,组建专家团队,基于前期实践成果,研发《如东县慈善教育指导纲要》及配套资源包,为各学段提供从目标、内容到评价的科学指引。大力推动校本课程精品化,鼓励学校将慈善元素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如语文课中的慈善文学赏析、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公益案例分析、心理健康课中的情绪管理与人际关怀、生命教育中的尊重生命与弱者关爱、劳动教育中的服务性劳动与公益实践等,并探索将中学生有质量的慈善实践记录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二是优化硬件融合设计。新建或改造慈善文化载体时,应优先考虑其与校园整体规划、既有文化景观的功能互补与风格协调。鼓励采取“嵌入融合”而非“单独开辟”的模式,如在现有长廊、楼道、花园中有机植入慈善主题内容,使慈善文化成为校园环境中自然生长的一部分,以此代替生硬的“附加品”。
(二)拓展广度,实现全员参与与全阶覆盖。延展工作的“广度”,旨在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阶衔接的慈善育人共同体。建议:一是实现幼儿园阶段全面推进。在现有试点园成功经验(如机关幼儿园的“善字大道”、掘港幼儿园的“爱心接力站”)基础上,将慈善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全县幼儿园层面全面铺开。重点推广将慈善教育自然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与游戏活动的方法,强化“寓慈于乐”,避免小学化倾向,实现在人生起步阶段的有效启蒙。二是构建学段衔接体系。建立跨学段教研机制,通过成立县级慈善教育教研组、定期举办学段衔接专题研讨会等方式,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系统规划并细化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慈善教育的核心内容与能力维度,避免简单重复,形成螺旋上升、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并推动共建共享资源库,以保障慈善教育的连贯与进阶。
(三)提升效度,强化专业支撑与长效机制。提升工作的“效度”,依靠专业的实施队伍和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建议:一是实施师资专业赋能计划。将慈善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与校本研修的必修内容,定期举办专题工作坊、优秀课例展评。着力培养一支兼具慈善情怀、理论素养与实践智慧的“种子教师”队伍,引领慈善教育工作专业发展。二是健全工作激励机制。将慈善文化建设成效纳入学校年度工作与文明校园评选体系,并建立针对师生的专项评价指标及表彰制度。通过树立典型、分享经验,激发各方参与的内生动力,维系工作持久活力。
(四)扩大影响,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提升工作的“影响力”,需要打破校园围墙,形成辐射社会的强大磁场。建议:一是打造“小手拉大手”品牌活动。有意识地设计家校社联动的慈善项目。例如,鼓励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慈善开放日”,展示学生慈善成果,邀请家长参与体验;推动各校慈善微基金支持社区微公益项目,让学生看到自己善行的社会价值;将学校品牌慈善活动(如义卖、环保等)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良性循环,使校园慈善文化成为引领社会新风尚的重要策源地。二是推广慈善育人“如东模式”。县慈善研究会系统总结、提炼该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通过出版案例集、举办区域论坛、对接更高层级媒体平台等方式,进行规模化、品牌化输出,力争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示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