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退出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总会动态
    • 市县动态
    • 法律法规
    • 工作总结
    • 网站公告
    • 慈善资讯
    • 项目动态
    • 慈善杂志
  • 慈善项目

    • 助老
    • 助医
    • 助困
    • 扶贫
    • 助学
    • 非定向统筹项目
  • 慈善基金

  • 信息披露

    • 收支明细
    • 年度财务报告
    • 捐赠收支明细
  • 关于我们

    • 组织介绍
    • 机构章程
    • 领导机构
    • 内部制度
    • 机构资质
    • 联系我们
  • 爱心榜单

→ 新闻中心

  • 总会动态
  • 市县动态
  • 法律法规
  • 工作总结
  • 网站公告
  • 慈善资讯
  • 项目动态
  • 慈善杂志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最新项目更多>>

  • 慈善一日捐

    已筹款:¥693432.53
  • 扬子晚报希诺阳光助学行动

    已筹款:¥5168856.46

我在远方有位好朋友——铜山区慈善总会探索慈善育人新模式,树校园新风尚

分享到-微信×

2025-09-23 16:15

来源:本站

手捧晓萱姐刚寄来的回信,铜山区娇山湖中学八年级(10)班学生李芋妤一脸“傲娇”:“我在远方有个知心姐姐。晓萱姐是山西财经大学的‘学霸’,是我的‘心灵树洞’。遇到啥烦心事,我都会在信中向晓萱姐倾诉,她会在回信中给我安慰、帮我排解。”

在铜山区,1828名初中生像李芋妤一样,用纸笔与205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对话。

为探索慈善育人新模式,2023年起,铜山区慈善总会联合铜山区教育局共同发起“童心陪伴”活动。历经两年,如今这场公益实践,惠及全区16所学校,累计完成书信交流1万余封,正悄然影响孩子们的成长轨迹。

X1.jpg

精准施策 公益实践照亮成长时刻

为啥要给铜山学子通过书信寻找远方的好友?铜山区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王云雷坦言,这是基于铜山实际的一次公益实践。

铜山区学校多、学生基数大,现有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近4万名,其中孤儿、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占比不低,这些学生普遍面临“家长不敢问、中老年教师不敢管、青年教师不会管”等困境,成为学校管理中的突出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2023年,在中华慈善总会、广州市“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的大力协助下,铜山区慈善总会与铜山区教育局共同启动“童心陪伴”公益活动。

与李芋妤同班的闫昊昱,作为学校第二批参加“童心陪伴”活动的学生,半年来,与远方好友已经第4次通信了,“几乎每月一封,雷打不动”。

在手机秒回的快节奏时代,挤占学业时间写信沟通,闫昊昱却乐此不疲。

“等待回信的期待、拆信时的郑重,让每一次交流变得珍贵,它们被折叠、收藏、反复阅读,是我青春的纪念品。”闫昊昱告诉记者,自己与远方的哥哥,会聊学业、聊困扰、聊成长、聊未来,“这种带着时间痕迹和物理温度的交流,是即时通信难以替代的。”

没有说教,不提“你应该怎样”,只有“我也经历过”。平等、共情的交流,成了许多孩子情感上的“安全出口”,让改变在点滴间发生。

“孩子有次考砸了,把自己关在房间,写了一晚上信。后来她收到回信,情绪明显好了很多,她跟我说,笔友姐姐说,她高考前也考砸过,再来过就是。说完这句话,孩子拿出错题本,平静地开始整理。”棠张中学九年级学生家长田女士告诉记者,通过书信交流,孩子们收获了一个“可以无所不谈的远方好友”,家长们也获得了成长,“学会了‘放手’,有些路要孩子自己走,有些话需找对的人去说。”

由点及面 正向能量树校园新风

从2023年“童心陪伴”第一期活动在铜山区5所中学试点,到去年年底第二期活动扩展到16所学校1828名学生参加,一场持续两年的慈善实践,正在引领校园新风尚。

在棠张中学八年级学生陈奕菲看来,有一位远方的书信好友,是一件很“酷”的事儿,“我们班有20多位同学和我一样,与知心哥哥、姐姐保持书信往来,持续一年多时间了。”

陈奕菲告诉记者,她喜欢物理,与笔友姐姐聊得最多的就是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论”,“我的目标是考上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姐姐说,奋斗的路上,她愿意一路陪伴。”

娇山湖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李亚桐每次集中收发来自远方的“蓝信封”,都能感受到沉甸甸的“重量”。

“第一期‘童心陪伴’活动,学校从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孩子中筛选了100位,去年2024年12月20日,第二期活动启动,孩子们主动报名就报满了招募名额。”李亚桐告诉记者,现在每次收发信件都是厚厚的90多封,“从今年1月9日,寄出了第一封信到现在,孩子们和书信大使已经完成4次书信交流了。”

棠张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张祥宁是“童心陪伴”的资深参与者,经过两年全程参与活动,她将活动激发的校园正能量,用精准的数据分析样本,展现在了自己的个人课题报告中。

“书信交流避免了面对面沟通的紧张感,尤其适合性格内向或敏感的学生。3个学期的长期陪伴打破了传统心理辅导‘一次性’的局限,志愿者与学生形成稳定的信任关系。通过参与‘幸童心陪伴’项目,80%的学生‘情绪表达更顺畅’,75%的学生‘焦虑感有所缓解’,52%的学生‘确立了未来目标’,还有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张祥宁告诉记者。

徐州经验持探索 慈善育人新模式

这不是一场零散的志愿活动,而是一场系统性的社会公益实践。两年多的持续“输出”,“童心陪伴”活动早已涤荡表相的浮华和喧闹,更显公益性的本真。

铜山区慈善总会、教育局与“蓝信封”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职责、高效联动,确保项目规范、可持续推进,建立起从匹配通信、预警回访到心理跟进的闭环机制。77个预警个案通过保密渠道报备,心理教师及时介入,形成“书信+专业支持”的双重保障。

此外,项目还充分发挥了慈善组织的资源链接能力,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不仅得到中华慈善总会“幸福家园”项目的专项支持,还吸引了青海、山东等多地兄弟单位前来调研学习,“书信陪伴”的“徐州经验”模式正逐步走向全国,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铜山区慈善总会计划进一步扩大项目覆盖面,优化志愿者培训机制和信件质量评估体系,推动“童心陪伴”项目持续深化发展。未来,该项目将继续秉持“心灵陪伴、成长支持”的宗旨,为更多青少年点亮心灵之灯,努力将“童心陪伴”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慈善品牌项目,为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铜山智慧。

一封封手写信件,不仅传递着温暖与关怀,更凝聚着社会各界的爱心与智慧。通过实施“童心陪伴”项目,铜山区慈善总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慈善育人新路径。

Copyright 2004-2019江苏省慈善总会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牯岭路28号

备案:苏ICP备18009139号

电话:025-86634343

技术支持: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