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8-08 17:31
来源:本站
8月8日,我省召开“慈心为民·善行江苏”网络捐赠动员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民生保障的部署要求,总结成绩、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动员全省民政部门、慈善系统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江苏网络慈善高质量发展。副省长方伟、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小敏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民政厅长谢晓军主持会议。扬州市政府以及无锡市、淮安市、昆山市、灌南县慈善总会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采用视频方式召开,省委网信办、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省慈善总会、省相关公益慈善组织负责人在省民政厅主会场参加会议。各设区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市委网信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市慈善总会、相关公益慈善组织负责人在各市分会场参加会议。
方伟在讲话中对慈善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做有担当的慈善,让向上向善的力量惠泽民生。“善行江苏”网络捐赠活动2018年开始以来,受到全省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6年间募集善款累计超23亿元,参与爱心捐赠人次达3300多万,惠及420多万人次困难群众,是我省慈善救助困难群众的生动实践和缩影。让更多困难群体在慈善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是慈善事业的根本宗旨与价值所在。我们要聚焦扶危济困、扶老助残、助学助医等群众急难愁盼,创新实施一批特色项目,打造“一群体一方案”的精准帮扶品牌,努力满足困难群众的多元需求,以慈善之为助力党委政府解民忧、暖民心。二要做有智慧的慈善,让爱心与需求双向奔赴。当前,数智技术正深刻重塑慈善事业的发展格局与未来形态。我们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动态掌握困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编制“慈善需求清单”,构建“互联网+慈善”供需对接平台,让有限的资源通过优化配置、精准投放、持续优化,产生最大化的社会效益。三要做有恒心的慈善,让善行善举生生不息。慈善,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应是一种融于日常、久久为功的恒久坚持。慈善网络捐赠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打开了全民慈善的新天地。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精心策划系列慈善宣传活动,生动讲好新时代慈善故事,大力倡导守望相助的仁爱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之心和扶危济困的社会担当,让慈善文化浸润人心、慈善理念融入日常,推动形成“人人愿为、人人能为、人人善为” 的社会共识。四要做有光芒的慈善,让希望之光照亮每个需要温暖的角落。慈善的阳光,既要照亮项目的透明度,也要点亮捐赠者的信念,更要温暖受助者的尊严。真正的慈善,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善意的循环。当捐赠者看到自己行动带来的真实改变,他们的信念会更加坚定,善行也会持续传递。我们要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公开透明地展示善款善物的去向和所发挥作用,以最温暖的方式传递善意,进一步建立起稳固的情感链接和持续的支持信心,让行善者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让受助者感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人格上的尊重,让每一个善举都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李小敏在讲话中,围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网络慈善持续健康发展讲了四点意见。
从集中募捐向日常捐赠拓展,健全慈善网络捐赠常态化机制。发展网络慈善的根本目的在于借助互联网的高效性、普及性和便捷性,将慈善融入日常、化作寻常,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近年来,全省慈善会系统通过集中动员,汇聚了大量社会爱心资源,为困难群体送去了温暖和帮助。但随着慈善逐步走入大众视野,慈善氛围趋于浓厚、人群不断扩大、需求日益多元,仅仅依靠集中动员式的募捐模式难以满足爱心人士多样化的捐赠需要,也难以形成持续参与惯性,需要将集中募捐与日常捐赠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今年省慈善总会将“慈心为民·善行江苏”网络捐赠活动从往年集中在三天时间拓展至半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腾讯公益资助和各项激励也从往年的“99公益日”拓展至全年,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希望各地创新思路举措,拓展平台载体,强化联络服务,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和扩大日常网络捐赠的吸引力和覆盖面。一是做优捐赠场景。积极搭建多元化的捐赠平台,将捐赠场景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线上,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偏好,优化网络捐赠平台功能,促进捐赠便捷高效;线下,围绕公众的生活轨迹,利用商场超市、社区广场、公交地铁等公共场所设置多种形式的捐赠场景,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参与捐赠。二是做大捐赠人群。经过多年努力,全省慈善会系统网络募捐积累了宝贵资源。要强化宣传推广、联络服务等措施,持续做大捐赠人群。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及时向捐赠人告知资金使用情况和救助效果,增强捐赠人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同时,主动为捐赠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协助捐赠人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更多人成为长期捐赠者。三是做实基层阵地。社区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基础,也是网络募捐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社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挖掘社区网络募捐潜力,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慈善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奉献爱心。通过建立社区慈善基金、培育社区慈善组织、开展邻里互助等方式,鼓励居民支持身边项目,畅通社区慈善微循环,夯实网络慈善基层基础。
从规模增长向量质并重转变,推进慈善网络募捐规范化开展。慈善募捐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网络募捐是慈善募捐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全省慈善会系统网络募捐工作成效显著,筹款金额和参与人次持续攀升,2018年以来累计募捐总额达23.62亿元,参与爱心捐赠人次达3385万,实现了规模增长。但在网络募捐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弱项,既有规模不大、质效不高的问题,也有管理不规范、能力跟不上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努力实现从规模增长向量质提升转变,在确保募捐规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工作质效,加快构建规范有序、阳光透明、运行高效的现代慈善网络募捐体系,促进网络募捐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法治促规范。严格执行《慈善法》《江苏省慈善条例》《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切实把法治要求贯穿善款募集、资金管理、项目执行及内部治理全过程。坚持依法备案,慈善募捐活动、慈善项目及专项基金设立均严格履行备案程序,从源头保障合法合规。坚持自愿捐赠,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定标准、不搞摊派,切实维护捐赠者的合法权益。坚持公开透明,及时、全面披露募捐进展、项目实施及财务信息,推动慈善网络募捐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二是以严管促公信。严格管理是维护公信力的关键,要始终把“严”的标准体现到网络募捐的各方面各环节。严格流程管控,按照公开募捐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健全网络募捐全周期管理制度,确保全流程规范操作。强化资金监管,完善网络募捐专项审计机制,严格实行募捐资金专户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全程可追溯、可核查、可问责。筑牢安全防线,与网络募捐合作方签订协议并经合规审核,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建立舆情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做到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确保网络募捐安全可控。三是以赋能促高效。加大网络募捐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既懂慈善发展规律又掌握数字技术、既能策划创新又能守住合规底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开展法律法规实务、募捐合规操作、项目设计规范等业务培训,推动基层慈善队伍实现从会募捐到善管理的提升,提高网络募捐工作效能。
从党政引导向社会传导延伸,加快慈善网络捐赠大众化进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慈善工作,省“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参加每年机关“慈善一日捐”活动,省政府分管领导每年出席慈善网络募捐动员部署会并讲话,引导带动全省各级各地积极响应,为网络募捐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各级慈善会在积极推进机关“慈善一日捐”活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枢纽型、联合性慈善组织功能作用,会同各方力量共同构建“人人可慈善、时时能慈善、处处皆慈善”的全民参与格局。一是注重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纽带作用。在网络募捐中,基层社会组织一头连着慈善会,一头连着广大群众,通过合作募捐的形式,可以共同做大网络募捐“蛋糕”,精准对接困难群众需求。要建立便捷的备案通道和指导机制,为基层社会组织开展网络募捐创造有利条件;加强业务指导,着力提升项目设计、线上运营和宣传推广等实务能力,鼓励结合自身实际开发特色募捐项目,让网络募捐更接地气、更可感可及。二是注重发挥广大企业渠道作用。企业既有丰富物质资源、也有潜在客户资源,是组织动员网络募捐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企业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与品牌影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带动全社会参与网络募捐。推动企业探索“慈善+”创新路径,通过在金融服务中嵌入“爱心理财”产品、在零售平台设置“消费捐”入口、在会员体系中增设慈善积分机制等方式,将慈善元素渗透到生产经营相关环节,形成“企业搭台、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三是注重发挥慈善文化引领作用。慈善文化是凝聚社会爱心、推动全民参与网络捐赠的精神力量。要充分发挥慈善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倡导崇德向善、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创新慈善文化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矩阵讲好慈善故事,通过典型人物、感人案例展现慈善魅力,让“人人可慈善、慈善无大小”理念深入人心。注重发挥网络募捐平台的传播优势,将弘扬慈善文化与宣传网络募捐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将慈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网络募捐升华为社会大众的爱心传递,为慈善事业发展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从募捐组织向生态构建提升,引领网络慈善工作整体化发展。网络慈善不仅仅是网络募捐,而是慈善工作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要以慈善募捐、项目实施、救助管理、文化宣传、志愿者组织、捐赠人服务等为基本要素,加快构建网络慈善数字化生态系统,实现网络慈善工作体系化推进、整体化发展。一是构建多维度网络捐赠体系。适应数字化时代新趋势,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的网络募捐生态。多平台募集,深化与腾讯等头部互联网平台战略合作,推动“善行江苏”“久久公益节”等品牌活动常态化,探索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兴捐赠渠道,打造指尖慈善矩阵,让捐赠触手可及。多媒体推广,统筹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资源,形成浓厚宣传氛围,让网络捐赠走进千家万户。多形式组织,创新“慈善+文化”“慈善+商业”“慈善+体育”等融合模式,开展公益演出、义卖拍卖、公益马拉松等活动,增强受众参与慈善捐赠的交互体验。二是构建全链条网络慈善运行体系。精心设置项目,推出一批能够激发社会爱心的项目,提升网络募捐项目的聚焦度和感染力。提升执行质效,确保慈善项目和捐赠资金落地见效,及时了解掌握项目进展和受助者反馈情况,为线上筹款提供真实素材,形成“线上筹款—线下落地—反馈线上”的闭环。加强绩效评估,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实施效果、资金使用效率、社会影响力等进行量化评价,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优”的良性循环。三是构建社群化慈善参与体系。慈善社群是基于共同慈善目标形成的持续性捐赠和志愿服务群体。要充分发挥其联结功能和聚合效应,聚集捐赠者、志愿者、受助者等群体力量,激发网络捐赠的活力;通过定期分享项目动态、组织探访受助人活动、开展公益课堂、公益沙龙等,让捐赠者、志愿者也成为监督者、传播者,增强参与感与归属感,打造慈善共同体。
谢晓军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三点要求。一要抓好会议精神传达学习。会后各地各单位要第一时间向主要领导汇报会议精神,组织业务部门、慈善组织深入学习解读网络捐赠重要意义、工作目标任务、重要部署要求,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重要论述上来,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凝聚起开展好网络捐赠活动的强大合力。二要抓好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各地各单位要立即行动起来,认真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切实将宏观部署转化为本地化、可操作、可考核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把每一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三要抓好捐赠活动氛围营造。各地各单位要深入宣传发动,引导大家积极踊跃捐赠,把工作做细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