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4-07 17:41
来源:本站
3月27日上午,全市校园慈善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在扬中市慈善总会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2025年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工作计划。2025年,扬中市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将以《善“扬”江洲》为文化根系,把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深度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市师生心田深耕厚植向善基因。
会议由市慈善总会会长冯锦跃主持。老会长卢万福、副会长王成杰、代理监事长方正和出席会议。
市教育局副局长蔡君汇报了2025年校园慈善工作计划。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子平、市民政局副局长郭伟国、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赵洁等参会,并就2025年扬中市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很多建设性建议。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子平建议:1、深化。持之以恒打造校园慈善文化的品牌项目,并做好品牌项目的内涵挖掘,让更多鲜活感人的故事转化为校园慈善文化宣传的产品和读本。2、拓展。建设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回馈机制,把好的做法向社会宣传,让更多基层群众感受到校园慈善文化的成果。3、融合。与我市公益组织雷同和互补的品牌项目,要进行整合,并融入大思政课体系。4、创新。要从资金的资助向润心的方向尝试,既要帮口袋,更要帮脑袋。同时,应进一步发挥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对教师群体的帮助和影响作用。
市民政局副局长郭伟国建议:加强“周末快乐课堂”等项目与关注困境儿童的省试点项目“苏童成长”的共建同推,做好对贫困优秀学子的重点支持,持续关注。不仅要提供物质支持,更要注重精神关爱。
市委工作部副部长赵洁建议:1、融合。无论慈善也好,社会工作也好,我们都要融合更多的志愿服务精神,做好阵地打造;2、联合。要联合包括心理老师、专业社工、其他社会组织在内的家校社协同发展。3、整合。找出部门之间更多契合点,做好新时代“爱满江洲志愿行”的合力成拳文章。
市委宣传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科科长蔡文颖、 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杨友志、民政局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葛金娟等建议:强化家校社协同,打造慈善育人的共同体;强化心理健康融合,构建慈善+润心的双轨模式;做好校园慈善文化服务对象与民政服务对象的结合,发挥社会组织大网络的作用,借力共建。
老会长卢万福、副会长王成杰在讲话中表示,我市的校园慈善文化建设起步较早,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希望做好校园慈善文化示范基地典型的选择,进一步突出影响力和渗透性,促进八桥中学等老典型再上新台阶。做好戏曲进校园的统筹安排,在各类社会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爱心和善念,让他们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爱心奉献的文明实践者。
会长冯锦跃 对2025年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以融合为方向。校园慈善文化建设要与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跟学校的内涵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二、以活动为载体。我市的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内容已经由“五个一”拓展到“十个一”,今年要重点做好开展一次征文比赛、完成一轮慈善巡演、开展一次关爱行动、组织一次慈善捐赠、学唱一首慈善之歌、开设一个周末课堂、组织一次跨区共建、开展一次研学活动等八项工作。三、以共建为抓手。要把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计划、纳入教育绩效管理考核计划,纳入民政、社会工作部的工作安排。四、以队伍为保障。吸纳更多的专业志愿者加入慈善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动员志愿者踊跃参与慈善活动,主动作为,为扬中慈善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正能量。
2025年慈善教育分会工作计划
一、强化示范基地效能,提升慈善文化辐射的引领性
1. 加强省级示范校建设,推进江洲中学、江洲小学、油坊中心小学建设“江苏省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地”,重点打造“慈善文化长廊”“善行实践中心”等特色场馆。
2.扩大市级覆盖范围,重点打造联合中心小学、新坝中心小学“镇江市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地”,通过“一校一案”细化创建方案,努力实现市级基地数量提升。
3.深化基地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市级基地结对共建制度,配合慈善总会建好慈善文化展示馆,培养学生讲解员;在新小、联小召开经验分享会、观摩研学活动,形成“共建共享”的研学氛围。
二、创新美育慈善载体,提升慈善文化浸润的感染力
1. 拓展艺术化人路径,实现《圆梦》巡演全覆盖,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圆梦》慈善小戏入校巡演,增设学生互动参演环节,同步举办“观剧悟善”主题班会,强化善文化熏陶。
2. 打造“小红花”合唱品牌,以新坝中心小学为班底,组建“小红花”合唱团;利用艺术展演等活动,创作校园原创合唱曲目,开展校园、社区、公益场馆巡演,通过音乐传递善的力量。
3. 优化慈善教育实践,结合《善“扬”江洲》读本,举办学生组、教师组双赛道“善文化”主题征文比赛,并将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利用班会课、升旗仪式等开展慈善教育,同步开展“善言善行”校园演讲活动,深化学生对慈善理念的思考与表达。
三、精准实施关爱项目,提升慈善文化实践的温度感
1.分层推进帮扶行动,一是升级“江洲雏鹰圆梦行动”,联合民政部门、社区网格员,全面更新关爱对象数据库,突出“微心愿”关爱,确保“应帮尽帮”;二是深化“2+1”结对机制,与“润心”行动、全员导师制工作相结合,新增“家校共育导师团”,每季度开展入户帮扶成效评估。
2.扩大品牌项目覆盖面,启动第二批“蓝信封”结对,科学探索书信频率及参与年级。试点“视频见面会”“云端成长营”等数字化互动形式。
3.推广“周末快乐课堂”,新增3个试点乡镇,实现全域覆盖,并向初中学段辐射。探索“高校联动”模式,暑假期间联合放假回扬学子组建志愿者队伍,开设科创、美育等特色课程,增设法制教育。
四、完善长效保障机制,提升慈善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1. 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慈善总会教育分会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全市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工作,商讨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监督检查工作落实情况等。
2. 用好慈善教育资金,进一步创新资金募集机制、拓宽募集渠道,结合省扬高中80年校庆和99公益捐等,开展教职员工、校友、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捐赠等多形式的募捐活动,为分会开展救助打牢物质基础;遵循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做到专款专用,独立记录财务收支,确保慈善资金投放合理、规范,用得其所。
3.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创建“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地”工作纳入全市年度教育工作规划,和文明城市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一道统筹考虑,共同推进;与学校管理绩效考核其他项目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同奖惩;以“六有”(有计划、有阵地、有队伍、有读本、有活动、有创新)为标准,加强校园志愿者队伍建设,合理设计考核指标,突出考核激励实效。